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最近看郦波老师讲《王阳明心学》,他说明代的宦官刘瑾是个孤儿,小时候过得很苦,后来被一个太监收养。刘瑾十二岁的时候为了给自己谋一个好出路,就把自己宫了。刘瑾当然不是什么好人,后来他凭借自己拿捏人心的能力一路走到了东厂NO.1。
从刘瑾的例子,我们可以看出,人如果想要做成一点事情,是需要做一点取舍的。十二岁的他就看准了财富和权力很重要,而自己又是一个混三教九流的人,不适合走仕途经济这条路,于是就放弃了男女之事的快乐,也放弃了古代人很看重的传宗接代,进宫当小皇子的内侍去了。虽然刘瑾不是好人,但在人生选择上,我还是很佩服他。普通人往往活到几十岁还是会觉得做减法很难,容易掉入“既要”、“又要”的陷阱,又容易被世俗观念洗脑——饮食男女是重要的,传宗接代是重要的,各种“重要”的事情搅到一起,反而搞不清楚对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